第(3/3)页 都是以小人物为起点,来描绘大时代之下的景象。 但两者之间又各不相同。 《活着》的福贵,从一开始就算不上一个好人,他更多的是妥协于时代。 而祥子的身上,则有着勤劳、纯朴、善良的良好品格,他想要在这腐烂的时代中,为自己谋得一条生路,属于他自己的生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时代的车轮,被碾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是祥子不够努力吗? 倘若祥子不够努力,那世上怕是没几个人称的上努力一词。 那是祥子的目标太过于梦幻、不切实际吗? 也不是,祥子的目标很小,他就想有辆自己的黄包车,能靠力气体面的活下去。 如果这个目标都过于梦幻,还有什么是稀疏平常的? 两部作品都是描写“苦难”,但又是完全不同的“苦难”,祥子的一生历经三起三落,奋斗过后的一切,不久后总会化为虚有,这是宿命,不可反抗的宿命,相比较于福贵,李兴华认为,祥子更值得同情二字。 借用作品来看当代。 福贵的遭遇在如今,只是大多数人中的个例,不可否认,在如今这个时代,依旧有跟福贵相同遭遇的可怜人,但跟总人数相比,这类人只是少数。 可祥子的遭遇,放在如今,依旧有大批人重复着经历。 这是个沉重且不能忽视的事实,李兴华认为自己可不是网上那些专家,说什么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 这不是瞎扯淡吗? 但李兴华也说了,他不是什么专家,对于这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也表示无能为力。 可他是一个文学工作者,既然无法解决问题,那就把问题抛向更多人,集思广益。 在即将退休的年纪,李兴华又遇上了自己最想出版的一本书。 为什么是又? 男人嘛,见一个爱一个不是很正常吗? 只是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这两部书的作者本人,而现在已经这么晚了,李兴华感觉自己扛不住了,不知不觉中就睡了过去……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