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朱棣只感觉不真实,呼吸困难,扶着成国公才勉强站定。 “先前所说,亩产三千斤是在最为贫瘠的土地上进行测试,得出的结果,而面前的土地尚算肥沃,四千八百斤,属于正常范畴。” 唐书微微颔首道。 “赵四你带着御林军,去给朕再刨几亩,我倒要看看,是否当真亩产能够达到三千斤!” 朱棣脖子涨红,好一会才缓过神来。 数千御林军,不过一刻钟,便刨出近十亩地红薯。 紧接着,进行称重。 最后得出结果,共计四万七千斤,妥妥的亩产超过四千五百斤! “山东灾情可解,江南灾情亦不成问题,林浩你可当真是朕的福星啊!” 朱棣开心的跟个孩子似的,靠着红薯,解天下粮灾,他便是千古一帝! 从此以后,大明不再粮食短缺,家家户户都能吃饱,甚至多有富余! 没有词汇能够形容朱棣此刻的心境。 “忘了问了,此物一年能有几熟,种植农田有何需求?” 朱棣陡然想起,于是问道。 哪怕一年一熟,也绝对是天降祥瑞! “此物对种植地几乎没有任何需求,对水需求也极低,荒漠之中亦可种植,江南地区种植,应当能够达到一年三熟,漠北地区应当就是一年两熟。” 林浩如实道。 其实历史上,万历年间就从美洲引进红薯。 只不过由于土地贫瘠,再加上品种问题,亩产勉强过千斤。 自己也是靠着将21世纪的优良品种带回,加上桃源研究所数年的努力,才能够达到亩产数千斤。 “一年三熟!” 朱棣与成国公两人皆是双腿一软,瘫坐在地上,久久不能释怀。 岂不是意味着,红薯能够达到年亩产万斤! 什么概念? 桃源县三万人口,一千亩地便可粮食富足! 林浩苦笑着摇了摇头,自然猜出朱棣心中所想,不过红薯这玩意,放在桃源县,那真是狗看了都摇头。 家家户户,每天不得膳食均衡,早上两个鸡蛋,配上一杯牛奶,中午来个肯德基,晚上一顿啤酒小烧烤。 贫穷限制了朱棣的想象力。 “此物如何进食,口感如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