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总旗沉河看到聚齐的众人道:“龙象寺与鲲鹏城素来同气连枝,吾等受邀而来维持秩序,不可有疏忽。但眼下龙象寺大阵已然开启,又有菩萨、罗汉坐镇,我准许你们可以自由活动一日,也正好体验一下这般十年一度的盛事。” 说什么同气连枝,还不是抱大腿。 鲲鹏城的提灯司,相较龙象寺的实力,可差远了。 李随安知道沉河是个佛信徒。 对他有此安排,也不以为意。 众人闻言纷纷告谢,兴高采烈离开。 李随安换了身衣服,来到广场上,到处闲逛。 龙象寺弟子众多,山中地域之广阔,相当于两三个佛云城了。 几十万人共同参与活动,依旧留有余地。 无遮大会的举办期间,一应膳食都是举办方供给的。 只负责几十万人吃喝,就是个不小的负担。 其中,许许多多的白衣僧袍弟子,穿梭在其中,或者交谈着,或者坐在桌子三五成群,与人交谈。 武僧亦有不少,旁若无人的演武。 讨论武道修为,各种大会活动任务并发,不会让人觉得单调。 “何其之壮观,震撼人的心灵。” “这就是北域首屈一指的大宗门,而就龙象寺这规模,也还不是十大宗门之列,顶多算是十大之下第一流。” 这里动辄有高僧当场论道,也有诸佛讲经,听讲者众。 一座正殿之中有上品高僧讲经,殿中金光灿灿,口吐莲花,李随安愣是没挤进去。 还有各种活动,包括解答一句佛经问题,也会得到一些奖励。 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参与其中。 心道,这种场合,该让家里人也来热闹热闹的。 当下寻了僻静地,洞开虚空。 “嗡~” 无距之门震颤一下,还是轻松洞开了。 下一步,已出现在家中院落中。 太凰山山腹中,一座简陋的佛殿耸峙在那里。 佛殿中空无一物,只有一个老旧的蒲团。 蒲团上,盘膝坐着一个白须三尺长,身形瘦削,句偻着背影的老僧盘坐着。 老僧脖子上挂着一串大号佛珠。 说是佛殿,可他面前无一尊佛像。 人间之佛,已经不配他参拜。 老僧看似在打坐,但仔细听,空旷的大殿里,轻微的呼噜声此起彼伏。 就在李随安强行破开空间,走出龙象寺大阵范围时,大殿呼噜声戛然而止。 随即,干枯瘦削的老僧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睁开一双惺忪的睡眼。 他的双眼无光,仿佛两个黑洞。 翻了几下眼皮,黑洞总算恢复如常,变的宁静祥和。 宛如一个活过了大半生的老人,童孔中透着沧桑与积淀的人间世情。 “现在的小家伙,真是越来越了不得了。没想到,老僧还有看到如此神通现世。”老僧似是陷入了漫长的回忆中,随即又似老年痴呆症一般,面色僵硬,花了很久才醒过神来。 脚底下传来咕噜噜的响声。 老僧又低头看向大地,戏谑道:“你也看到了,想要吗?可惜啊,不是你们一族,哈哈哈。” 流枫街如意坊。 “小水仙,快别练了,老爷今日带你们去放松放松。” “啊,老爷,我们要去哪儿啊。” “甭问了,跟着走吧。” 又去往北都,找到萧小瓷和跟屁虫。 小鹿听说要去玩,高兴的差点崩起来,她还没忘记软趴趴,说什么也要把软趴趴抱着一起去。 萧小瓷也十分高兴,稍稍化了妆,亦步亦趋的跟在李随安身后。 李随安很自然的伸出手,萧小瓷扭扭捏捏,却被李随安很干脆的牵着手。 萧小瓷还是第一次在水仙和小鹿面前这般亲密,顿时俏脸飞红。 “嘻嘻~”小水仙傻乎乎笑着。 只有小鹿费劲的抱着胖都都的软趴趴,不明所以。 李随安再度破开无距之门,带着众人来到龙象寺。 出了偏僻之地。 “啊,好热闹啊,这里是哪里呀?”小鹿惊呼道。 萧小瓷与水仙也好奇地看着他。 “龙象寺的无遮大会,听说过吗?” 水仙显然不止,这丫头最近练功有点疯。 萧小瓷点头道:“我在店里,听客人谈论过,很多权贵人家都不辞辛苦去了呢,没想到我也可以来。” 李随安大袖一甩,“走,老爷带你们去见识见识。” “都跟紧了,别走丢。” 龙象寺作为北域禅宗之首、武道圣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强大的底蕴。 无论禅、武、医、艺,都是精髓。 几人来到一名高僧面前,这里写了许多问题,有几名公子小姐正在苦思冥想。 “老爷快来,这里发斋饭了。”小鹿急匆匆跑来拉着李随安的衣袖,“好香啊,软趴趴都流口水了。” 真丢脸。 李随安就不该带她出来,您先把自己的口水收一收吧。 “大师怎么称呼,请问这里是什么活动?” “施主,贫僧戒问,玉膳斋一名负责斋饭的火工头陀。” “只要施主能答对佛偈,或者施主给出的答桉符合贫僧的想法,便可以得到八宝佛斋,还能从贫僧这里得到数量不等的佛牌。收集足够的佛牌,就可以进入龙象寺几处开放秘境之中修炼,甚至进入藏经阁一观武学精义。” 原来是个厨师,大家还是同行。 厨房在佛门中历来认为是苦行地,但却是成佛作祖之地。 丛林里,许多大德都亲自服役于厨房,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 故佛门也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之说。 这是一碗灵米饭啊,灵食来的。 老和尚厨艺等级一定不低。 “老爷~” 小鹿馋了,眼巴巴看着那一锅似乎会发光的斋饭。 李随安大手一挥,“等着。” “嗯嗯!”小鹿立刻期待不已。 “老爷加油!”水仙与萧小瓷也乐呵呵凑过去。 周围围了不少看热闹之人,还有人劝说他不要试了,这问题说什么,都不对。 李随安不信邪,道:“请戒问大师赐教。” “善!” 戒问提出第一问,“道生万物,此道是有知还是无知?” 李随安心头一震,“好家伙,开口就是这么高难度问题。” 但这种玄之又玄的问题,本也没有标准答桉的。 只要回答的不是太过离谱,符合戒问的心中想法,稍稍得到他的认同即可,要求很低。 想了想。 依照佛门的思路,这个问题当有四个答桉: 首先,道是天地之法,怎么可能是无知的呢? 道乃天意,视为有知,天意无善无恶。 道而无为,知也无知。 既然道是有知的,为什么还要生出恶呢? 显然,其中只有一个是当符合标准。 李随安思路一定,缓缓说出答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