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表演-《光影风华》


    第(2/3)页

    车上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赶车的车把式,一个是前来接他的村长,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当地的村民,剧组在坝上草原拍摄,群众演员也在这里挑选。

    长镜头,还是很远的那种,周白他们的声音也不会录进来,毕竟摄影机在上百米之外,周白特自然的坐在上面,跟赶车还有饰演村长的老乡聊着天。

    “老乡,第一次表演会紧张不?”带着冀地口音,周白问。

    “还行,导演说了,额们平时赶车什么样现在就怎么样就行了,娃儿恁是额们这里人?”赶车的说道,赶个马车对他们而言那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难事。

    “饿不是咧,刚学了不久,像吧?”周白笑笑说道。

    “恁还别说,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刚才我都以为恁是额们这里的。”

    “是吧,再过一段时间,那就是您们这里地道的口音了,以后别人问额,额就说是丰宁坝上的。”

    等到马车走近,镜头中纳入了更多的人,因为电影中就是如此,这一天像过年一样热闹起来。屯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聚到屯头来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这些人都是当地人扮演的,就是瞧热闹嘛,本色出演。

    这场戏没有出什么太大的岔子,拍了三遍就过了,前面两边主要是因为村民的肢体动作有问题,然后重拍了,第三遍幸好就过了。

    接下来的镜头,就是骆长余与招娣见面的第一场戏,恰好这是《我的父亲母亲》中为数不多的群戏,虽然非常的短暂,可群众演员的表演是个难题,老谋子不但给周白跟章紫怡仔细的讲戏,更是对群众演员做了指导。

    马车停下来。马打着响鼻儿,马的身体湿漉漉的。周白和村长下了车,人们立刻围过去。

    村长大声说:“这就是来咱们三合屯教书的先生,姓骆,骆先生!”

    周白仓促说:“啊,别叫先生,叫老师,叫老师就行……”,话语中带着点当地人的口音,但又有不同,手连连摇摆,有些些不适,但没有表露出来,这是初入一个环境接触一群陌生人的反应。

    此时的他,带着点局促,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被人群围起来,有些许的紧张,不过他依然努力保持着文化人的那种温文。

    这是周白第一个中景镜头,实际上随着进入状态,如果不是老谋子喊停,他还依然是沉浸在表演中。

    到拍章紫怡的镜头了,别看是对视镜头,实际上是分开拍摄,因为中间隔着人群,距离不小,根本不能已经到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