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紫荆关前-《秦国小坑货》


    第(2/3)页

    “闭嘴!”

    辽王冷冷的一句话顿时让帅帐中清净了下来。随后他走到地图前仔细端详,一边思忖道:“当年还是本王建议陛下将紫荆关修建得如此宏伟,没想到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呵呵,当真是可笑。”

    常勇和曹中元两人闻言,同时低下头去装作什么都没听到。

    辽王并没在乎他们有没有听到,而是俯身看着地图道:“此去京城必须要经过紫荆关,不然的话就要从草原上绕行超过千里路程。如此一来时间上就拖延太多了,和本王的计划不符。所以,攻破紫荆关势在必行!”

    “可是....”曹中元也凑上前去看着地图道:“紫荆关确实易守难攻,而且咱们的兵马也只有数十万,强攻只怕会损失殆尽!”

    辽王阴鹫的双眼闭上,做沉思状。半晌后缓缓开口道:“紫荆关守将是谁?”

    常勇急忙接口:“沈从山!此人是秦国八年的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从京城传来的消息称,此人极其擅长兵法韬略,且足智多谋。故而陛下才在秦国十六年将其派往边关,负责镇守紫荆关。不过说来此人也的确有几分本事,这些年虽然在紫荆关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却把一座雄关守了个密不透风,就连前几次拍进去的探子都能及时的找出来,当真是有点手段!”

    “常将军此言谬矣。”

    曹中元缓缓道:“方才本将说紫荆关易守难攻,将军不是笑话本将无能吗?还说什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难道你此时不是也做着一样的事情?”

    常勇顿时被问了个脸红脖子粗,气呼呼的扭头看着曹中元,看那架势,似乎一言不合就要血溅当场!

    “够了!”

    辽王不耐烦的看着两人:“要斗出去斗!本王帅帐里不需要勾心斗角的人!”

    一句话顿时让两人如同被霜打了的茄子,彻底蔫了。

    “沈从山.....”辽王默默念着这个名字,脑海里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出了此人的生平事迹。

    常勇说得并不算完整,也或许是京城的探子并没有打探清楚。

    沈从山此人不仅是大秦八年的进士,而且还是当年的两榜进士!

    辽王还记得,大秦八年的科举可谓是人才辈出,但其中有一人却一枝独秀,并没有选择以诗词文章考取功名,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策论!要知道当时的大秦立国才仅仅八年时间,民间的学堂被前朝昏庸的制度弄得几乎消失殆尽,所以这些年里一直没有出现什么惊才绝艳之辈,就更何况是以策论闻名天下的人才了。

    然而沈从山却不同,此人自祖上起家境就不凡,父亲曾是前朝国子监的老先生,一辈子致力于钻研兵法策略。后来因为年事已高,不得不退出朝堂回到家中选择修身养性。不过他仍旧不曾懈怠,在家中苦心钻研兵书,并且还把秦国取代前朝的一些关键性战役也一一记录下来,写下兵书准备传扬后世。

    不过这本兵书在还没写完的时候,作者就先一步去见了阎王。所以事实上这本兵书也只有半部而已。

    沈从山自小就经常跟着父亲一起研读兵法,耳濡目染之竟然激发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后来父亲逝世之后,他更是把父亲没有写完的半部兵书给补充完整了。

    如此一个人才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终于在大秦八年的那两次科举中屡次中第,更是被皇帝钦点为当科榜眼!赐下金银无数!更是在京城里为他专门赏赐了一座别院供其居住。为的就是要利用他的军事才能,在国子监里多培养一些兵法韬略方面的人才出来。

    沈从山自然趋之若鹜。他父亲一辈子的心血就是为了教授兵法给朝廷的人才,如今换做他进入国子监后,更是不遗余力的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大秦培养出了不少军事将领。

    直到大秦十六年,紫荆关守将因病去世。皇帝苦恼于无人镇守边关,于是苦思冥想之下终于记起了那个被他扔进国子监教授兵法的沈从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