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送走武则天派来的御医,裴旦又折回上房。 裴炎道:“阿忠,扶我坐起来。” 裴忠和裴旦便赶紧上前搀起裴炎。 裴炎道:“阿忠,拿笔墨纸张过来,我要写一道辞疏。” “兄长,还是由小弟代劳吧。”裴旦道,“你都伤成这样了。” “也好。”裴炎点点头,又道,“言辞恳切些,切莫有丝毫怨言。” “知道。”裴旦恨声道,“这么大的亏都吃了,要是再计较言语上的得失,岂不是因小失大?小弟这点分寸还是知道。” “你知道就好。”裴炎道,“需知今日的退让,是为了明日的进取!” 顿了顿,又道:“看着吧,今日我们裴氏洗马房失去的,他日定会十倍、百倍的讨还回来!” 裴旦和裴忠也是重重点头。 裴炎又对裴忠道:“阿忠,明日你去一趟蓝田,跟弥勒教的西门教主好好谈谈接下来的准备工作。” “喏!”裴忠叉手应喏。 …… 次日,思政殿宰相议政。 刘仁轨将裴炎的辞疏递交给武则天,叉手说道:“太后,伤筋动骨一百日,裴阁老短时间内已然是无法上朝,然而政事不可废。” “臣请暂罢裴阁老政事,另择贤臣补入政事堂。” 话音刚落,岑长倩便道:“太后,臣以为不妥当。” 崔知温、李义琰还有魏玄同脸上便露出腻味之色。 干吗呢?这样唱双簧很有意思吗?哄三岁小孩呢? 武则天轻哦了声,问道:“岑侍郎,此事有何不妥?” 岑长倩道:“刘阁老仁义,不欲落井下石,但是臣以为裴阁老恶意阻挠刘阁老向寒门子弟赠书之义举,有阻断及打压寒门子弟之嫌疑,而且此事被揭穿之后,御史台的御史言官以及京中官员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所以呢?”武则天问道,“你想要说什么?” 岑长倩道:“臣以为裴阁老不仅要罢政事,中书令之职也不应保留。” 话音刚落,郭待封、郭正一还有刘祎之便同时出列,叉手说道:“臣等附议。” 武则天问崔知温道:“崔阁老,你以为呢?” “这个……”崔知温顿时语塞。 心里却道,太后你不能不要这样? 你明知道我想接替中书令的位置,但我现在是侍中,这种话不好主动说的呀,我要是主动提出了这茬,这张老脸还要不要了? “既然崔阁老有异议,此事还是以后再说。” 武则天哂然一笑又道:“先让裴阁老罢政事。” “太后英明。”刘仁轨心下便不由得微微一凛。 心下太后还是老辣,已然深知制衡之术的精髓。 不过,太后还是过于一厢情愿了,此历了此事,裴炎是绝无可能再你所用了,你还想借裴炎来制衡老夫,却是注定会落空的。 武则天此时却是志得意满,给刘祎之使个眼色。 刘祎之会意,当即叉手说:“太后,吏部武尚书上了奏疏,请求立武氏七庙,并且追封祖上为王。” “这可以吗?” 武则天问道:“几位阁老的意思呢?” 刘仁轨默然,他虽与武则天政见不合,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却是不持立场的。 非要说的话,刘仁轨其实是倾向于认可武则天,因为武则天对寒门更加友善,而且从她最近的举措来看,也的确是在提拔寒门出身的官员,并且还在努力打破世家子弟对权务的垄断,努力打通寒门子弟的向上晋升之路。 刘仁轨沉默,岑长倩三人便也沉默。 崔知温便只能出班反驳道:“太后,臣以为不妥。” “敢问崔阁老。”刘祎之道,“太后与先帝并称二圣,地位一般无二,立武氏七庙并追封武氏祖上为王,又有何不妥?” 崔知温没有理会刘祎子,对武则天说道:“太后难道忘了吕后的教训?” “吕后怎可与太后相提并论?”刘祎之哂然一笑说,“再说吕后封的诸王是活着的吕氏子弟,而太后只是追封先人为王。” “此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