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害” 王建星听到询问,抬手搓搓发烫的手掌,一屁股坐在地上:“边防建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防线建立完善程度,营区也要适当的变动位置。” “团长,今天过来的情况你也看了,有段路楔很多木牌那里,以前被称为夺命崖。” “这原先是个加强连驻防,全连总共181人,每年光是主副食都要消耗十万斤,这还没算军装被服还有军马的消耗。” “吃喝拉撒的物资还有战斗所需的物资,除了人背肩抗外没别的办法。” “我记得是07年那会,我刚来也没多久,往这送一次物资,团后勤每次都要租用当地的牦牛,还有几千只羊,分散分波驮着东西往这送。” “一开始夺命崖也就是咱们今天下马的地方,老乡的羊掉下去太多了,物资也损失严重,没办法就只能将物资送到夺命崖那边。” “换连里的战士往这边背,我那时候年轻背过几次,咱们今天是有军马速度还快点,以前那都是一人负重五六十斤,一趟来回十几个小时。” “回来后累的人都直不起腰,脸发青,嘴发紫,甚至有不少人晕倒,也有不慎掉落悬崖的。” “这上面一看不行啊,物资运输太难了,加上一二百号人每年取暖做饭的柴,都要五十万斤,正好防线调整,这个营地就被转移了。” 王建星并没有说得那么详细,其实现在国家富裕了一些,很多营地都开始供暖,连配套的吸氧设备都有,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很可以了。 搁他刚来那会,奥运会还没开始呢,国家的基建远远不如现在。 他刚到军营就是在这里驻守,老王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吃不饱饭,虽说后来读军校,能吃饱了,但个头却停留在一米六多。 说王建星站在陈钧跟前,就像个小老头,那是一点都不假。 他刚来这里驻营时,有次砍柴,为了多给连队准备一些,结果准备的柴火超出自身体重几十斤,刚背起来整个人就失去平衡。 连人带柴从山上滚了下去。 足足滚了几百米远,也幸好他身板小,背上的柴虽说散落了不少,但还留了一些,死死抓着绳子没松手,这才被一块大石头卡住。 就算这样,当初跟他一块砍柴的老兵将他背回连队后,都硬是躺了一个月才恢复。 十几岁就差点命丧黄泉,这些事情,老王都没吭声。 边防建设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他所做的牺牲也没必要大肆的宣扬。 因为这里,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 但就算是不讲,陈钧巡视了这几天,也大致能猜到以前有多么艰苦了。 聊了没多久,所有战士困意袭来,一堆人连带着马匹全部进到一个屋子休息。 除了需要执勤战士之外,其他人都是摊开背包,围着躺在地上休息。 天亮后。 一行人继续出发,陈钧登上山顶,对着地图校正方位,一一对应地形后。 朝着拧拉山出发,巡视的第六天,山上突然飘起雪花,这也让陈钧真真切切的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七月飞雪。 好在他们都是老兵,有足够的经验,棉袄始终不离身,大衣也都带着。 除了他这个团长还有再次荣升为勤务兵的李武界觉得稀奇外,别的战士没一人觉得奇怪。 第七天,由团长带队的巡防队伍,终于来到了353团的四营十二连驻地。 边防团的编制体量一般都比较大,说是团级单位,其实换个名字叫边防旅都差不多了。 陈钧在十二连这边进行了慰问,也将十二连提前整理出来的家书,都送到连队司务长那里。 看着一个个边防战士,背着步枪,穿着大衣,左肩膀斜挎着弹药袋。 明明严肃到极点的战士,此刻却一脸兴奋的簇拥到司务长那里。 小心翼翼的等待着叫自己名字,如同捧着宝贝般拿到家书,躲到角落里拆开一遍遍的看,还时不时抬起袖子擦掉泪水,生怕打湿信纸的模样。 陈钧终于明白出发前,政委说的那句话了。 不到边防,你永远不明白一封家书,对战士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是他们心里最大的慰藉,也是他们常年坚守在边疆第一线的底气和希望。 趁着连里战士正高兴时,陈钧也顾不上休息,拉上王建星,又带着几名老兵离开连队。 准备登上远处的哨塔,再对标下手中的军事地图。 毕竟是团长嘛。 管理的地方这么大,这是国家对他信任,也是总部对他寄予的厚望。 这次出来,不管怎么说也要彻底搞清楚,353团驻地所有的详细情况。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