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老团长每到一处,都会提几句往事。 负责报道的李海瑶则是一边拍照,一边记录,别看她年龄不大,工作起来倒是挺认真,记录的很详细。 重游故地,老团长有些伤感,他也是普通士兵入伍参军,最终提干,可以说是从基层一步步走到现在。 当年,正是军旗的召唤,让他和老战友们共同汇进这一股铁流之中。 也是军装的诱惑,让他和许许多多的老战友,共同化作一片绿洲。 那时候的155团南征北战去过很多地方。 在大漠边关,他也曾与哨楼相伴,在河西走廊挥洒过青春汗水,书写过硝烟历史。 火热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的身体,锤炼了他的意志,凝结了不灭的军旅情,行成了坚韧不拔的军人气质。 只是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当年龙腾虎跃的年轻战士,如今已跨入老年。 回首往事,故地重游,他又怎会忘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怎能忘记这如火如荼的军营。 怎能忘记这煅石成金的军营熔炉,怎能忘记在这里朝夕相处,苦乐与共的日日夜夜。 可惜啊,老团长眸光中闪过一丝遗憾。 如果老部队撤编,这些所有的过往都将成为纸张上记录的文字。 不再是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回忆,带着温度的过往。 老团长在前面走着,区队长他们在后面远远跟着,插不上一句话。 众人不知不觉的走到了训练场,这里也经过了翻新,但很多地方还是如当年一样。 翻新的毕竟只是器材设备,并非地理地貌。 而这时候,训练场一分区已经开始了五千米的徒手考核。 由于王恒再三叮嘱,一定要保持队列,保持高昂的口号。 带队的责任交给陈钧,整个班,列成一路纵队,七人口号喊得震天响。 整個训练场就数他们最显眼。 正巧老团长带着缅怀,走进训练场时,一班的队伍从跟前路过。 他一眼就看到了陈钧大声喊着口号,高昂着头颅。 青春迷彩飞扬的姿态,吸引了老团长的注意。 这,不正是当年的他嘛? 也是这般意气风发,也是这般肆意张扬。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