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大胆的计划-《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


    第(2/3)页

    “诶?好像是这样?但是为什么?”

    “我只单说一例——为什么历朝历代,大军南下都搞得举国振动。曹丞相把十万大军下江南打赤壁之战,苻坚打淝水之战,等等等等。但是宋灭南唐,却好像没什么大动静。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打水站。赵匡胤让人跑到采石矶去架了个跨越长江的浮桥,直接把南唐君臣吓傻了。最后宋军摧枯拉朽一般横扫了南唐深沟高垒几十年的积蓄,真正打仗的部分拢共半年不到。”

    “这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因为赵匡胤他是武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战争是如何运作的。他亲自到长江边上评估之后,决定用军事工程学解决这一问题。他派遣了一整个工兵部队,在长江上来回勘测了好几个月,最终选定了采石矶江面。他派人伪装成僧道,请求在江边修筑石塔,实际上暗中打了足以承载整个浮桥的巨大桩塔,然后随即发动抢滩登陆战,突袭了预定的施工区,然后南北两岸同时开工,在极短的时间内架设好了足以让大军平稳通过的浮桥。然后,就是扫尾的时间了。”

    “好家伙以前,没有人做到过吗?”

    “以前没有,他是第一个。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知道,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不是必胜之局。比如黄袍加身的时候,他在军中并不具有独大的地位,那政变是相当有风险的;再比如说杯酒释兵权,本朝搞得多难看你也不是不知道。但赵匡胤在几乎没有引发任何冲突的情况下,就把这些事情用技术手段办了。”

    “他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是那句话——他知道这个世界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在运行的。他知道武人政治的规矩,知道武人的底线在哪里,他也知道武人想要什么、怕什么。所以一次黄袍加身,一次杯酒释兵权,都可以说几乎无血的政变。他以极小的代价解决了困扰每一个朝廷的巨大问题,连南下灭南唐都采取了性价比极高的方式。他,讲究性价比。大概因为宋是商吧。”

    “但是.”商洛想了想,“可是这样明明看起来很不错,但是”

    “但是你想问,为什么宋朝虽然立国的时候性价比非常高,但在之后似乎出了些大问题,是吧?那我再问你——你觉得在对外战争中,是唐军更能打还是宋军更能打。”

    “唐军?哦不对.难道是宋军?”

    “如果你从史料上看,其实宋军的胜率要比唐军大很多——这里头突然有战线和战报之间的区别,但其实主要是因为唐与宋。北明,与我南明之间的区别。”朱先烯提到了这个敏感的词,“如果后世还有历史的话,本朝其实叫作南明更合适一些,因为北明的京师在大多数时候是顺天,南明的京师则是应天。”

    “我们,更接近唐朝?”

    “倒也未必,其实北明也很像唐朝——唐宋之间的主要区别。这也是现在要和你说的重点:就是赵匡胤本人以一个奇妙的方法,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困扰华夏历朝历代所有王朝的重大问题。但是!”

    朱先烯话锋一转:“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作为武人,赵匡胤确实是以武人自己的视角出发,以巧妙地方式革除了唐末到五代十国的乱世以来几百年的,武人政治的积弊。但是,如果没有军事封建主来巩固边疆,那边防压力直接到了中央的身上。所以你看唐军在边关可以输无数次,因为不管输多少次都是在远离核心区的军事管制区。但宋朝一次也不能输,因为每次战败都是由自己的核心区在硬抗。每次失利,都会让核心区向后退缩。结果一步一步,就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但是,这不应该怪赵匡胤。

    “赵匡胤活得太短了。他做的其实没什么问题,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依旧走了性价比的路子:他本人是天下第一大的军阀,是宋军后勤、工程和战略规划的统帅。他一个人,是真的可以在消弭藩镇之后解决边患的。他把大军集中在都城,就是打算自己亲自来解决这些问题。只可惜,天不假年。”

    如果宋太祖活得再长一点,让他在高性价比地统一天下之后再高性价比地解决其他问题,那宋朝的历史恐怕会大不一样。
    第(2/3)页